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後話‧小小書房新書座談會:〈三十年過後,我們還討論車諾比嗎?〉回應


後話‧小小書房新書座談會:回應小小書房〈三十年過後,我們還討論車諾比嗎?〉一文

文/蔣雅郁

先謝謝小小書房跟引號文創讓我們昨天有機會在這場地舉辦新書分享會(分享會直播請點此連結收看),對於毫無管道的出版素人來說,有這樣的機會,非常感謝。我是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團隊的成員之一,對於在小小書房部落格描述的部分內容,想要多做一些澄清。

五月底第一次從車諾比回來之後,內心的震撼太大,所以才想要開一個粉絲頁面來寫寫看到的東西,這中間萌生了「不然來開個攝影展」的念頭,我試著聯絡幾個朋友幫忙接洽咖啡店,看看這樣的內容大家是否有興趣。當然,有興趣的咖啡店蠻多的,畢竟是一個這麼傳奇的地點,我們照片也拍得不差,但是後續溝通之後,知道我們並沒有所有成員都反核,或是主動表態這是一個反核的展覽,就回絕了我們,最多的原因都是:「這種要不擁要不反的討論太多了,不差這一個」。話說的冠冕堂皇,但是主因就是我們沒有全部人都反核,或是作品中沒有傳達反對核能使用的立場(跟反思?)。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接觸所有眼見所及可以說得出名字的反核擁核團體或是媒體之時(私訊或是在貼出車諾比有關消息的時候,在留言處回說:「台灣也有一群人去車諾比喔,可以來他們粉絲頁看看!」已讀不回我們或有時候是落得被封鎖的景況),諷刺的是,唯一回覆我們的正是核能流言終結者 (姑且不論他們也有多次大軍壓陣的在我們粉絲頁上嗆聲)。

所以看到小小書房文中的描述,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但結果是好的,我們得已有機會在小小書房分享;一如我第一段提到的,我非常感謝我們沒有被剝奪話語權。

如果小小店長有來看過展覽,或是看到一些報導,就知道展覽的名稱叫做真相剪影的意思,不是高調的認為自己所見的就是真相,而正是團員反思「事故三十年後的車諾比大地,能在兩次的兩日觀光日,這幾位台灣青年能夠帶回什麼樣的紀實」,也進一步希望大家思考我們現在收到的資訊,是否也都太過片面。但,這似乎沒有被小小店長接受.......昨天的分享會當中,洪申翰先生也多次提及如果他可以去,應該要去那邊半年.....更長的田野過程 (註),我想這一部分也echo了小小店長的文章。

註:原句「應該要去那邊半年,做個田野調查才足夠。」非洪先生在分享會上公開的完整發言。

我想這要回到當初去那邊跟最後攝影展跟到出這本書的初衷(三個初衷都不盡相同)。我們成員都是一般人、一般學生、一般上班族,當初去車諾比其實就是一種滿足個人觀光地點蒐集可以打卡可以炫耀的普通行程,我一點都不避諱的這樣承認,我們一開始去的時候,沒有遠大的夢想跟理想要弄出甚麼名堂,連湊團都是因為旅行社說四人團報有大優惠。現場體驗到的震撼跟回來之後與朋友們的討論,才發現這樣的素材是很獨特的,再加上出書的契機來自於引號文創的主動邀約。說天真是不至於,但是如果各界真的要揣測我們背後的意圖跟動機,那我想這一片空白要讓大家失望了。

這樣的出發點當然跟蹲點做田野調查的人比起來,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比誰都清楚,所以為了不讓自己丟臉,我們事前做的功課閱讀的書籍文章不在少數,希望不要腦袋空空地只到現場「觀光」。但是我想反問的是,多久的觀察多深厚的理論背景跟多少當地居民相處,才足以被認為我們夠格把經歷的一切寫出來?或,我們說的東西是可信的?或是怎樣的人才有資格對車諾比說三道四甚至留下紀錄?或是這樣四天的行程,看到的東西是假的不可信的?訪談的人是不是也要先篩選過,找仇視核能前蘇聯的人?還是回歸者第一次接觸說的話都不夠內心,一定要待上個七七四十九天等到他哭天搶地說「車諾比還我牛」我們才夠資格離開寫下故事?

我從不覺得有這樣的限制,但是我同意我們有「體驗的極限」,這點毫無疑問,而我們也時時刻刻這樣戒慎恐懼的,從不過度解讀我們沒問清楚或無法提出證據的部分,對於眼前「被安排的路線」抱持懷疑,也說明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比較少被台灣人看到的車諾比切面,提供讀者自行思考。

不能待在那邊太久的原因,再次回到了成員的組成,我們是一般人,沒有奧援、沒有多餘的財力跟精神,足以支撐我們在那邊度過一段可以「經得起考驗」的田野調查時間,用這樣的標準來質疑我們寫的東西算是真還是假或是編故事,會不會對我們太過嚴苛?直接指控我們是擁核利益團體都比這樣毫無來由的雙重標準,更令人釋懷。如果我們今天受雇於NGO、報社或是政府組織,只排四天的行程是該被打屁股,可惜的是,我們就是一般人一般大眾一般到不行的要上班上課賺錢的平凡學生跟上班族。希望我不要誤會,其實小小書房跟洪申翰先生都是恨鐵不成鋼的,在勉勵其他報導者們做更深入的車諾比調查 (這樣的標準來看,市面上很多旅遊書都不及格了,只待幾天怎能算體驗某處的文化呢?)。

我也無奈的覺得,看來法國《那年春天,在車諾比》或是文學獎《車諾比的悲鳴》還是在大家眼中比較純潔,身為台灣人,總還是會被質疑擁有可惡的劣根性。別誤會我,兩本都是關於車諾比的好書,團隊也受邀推薦了前者。就如同同樣在車諾比「田野調查」的科學家們,寫突變跟大量死亡就能被快速翻譯且野火般的各粉絲頁轉貼文章,但是寫大型哺乳類動物復育的報導卻乏人問津,轉貼了還被封鎖。這個的標準,一直困擾我(這也是我去車諾比的原因之一),或是誰可以給我答案?

一個星期多前的台灣半夜,《半衰期》的編輯丟訊息需要我幫忙,她要重新整理本書的參考資料。這對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在寫書的同時,我們閱讀了很多資料,不敢說有百篇,但也近百篇論文跟報告,也都做了紀錄,參考資料都上線供編輯參考,但是出版社礙於預算跟排版的考量,最後沒有把這些龐大的資訊放上書中。但那天晚上之後,編輯說她將參考文件寄給了小小店長,不知道小小店長是看了編輯給您的信之後才發了這篇文,還是看之前呢?無論是哪一個,車諾比紀實團隊,都成了風評被害的一份子,因為在小小書房的文章之中,本書似乎成了一個信口開河的童話故事集,「這些資料的來源,書裏並未詳註。」這樣的一句話,我想小小店長大概無法體會,對努力找資料寫文章的成員是多大的傷害,也或許沒辦法明白我們再怎樣的說破嘴的澄清都無法彌補這篇文章帶給人的印象。

不過還是謝謝小小的提醒,當時我看到《遙遠人聲》在網路上被抨擊最多的就是,資料無來源或片面解讀資訊時,我就下定決心,如果我們要寫下這些事情,絕對不要像這樣被人抓到小辮子,所以本粉絲頁的文章幾乎都會附上參考資料,或是有人提問時可以隨時提供,希望有機會再版的話,出版社可以把資料都放上去。

團隊也從來都不自詡為「中立者」,甚至覺得「中立」這字眼根本就是個貶抑詞而頑強抵抗地不想被冠上,所以讀到文章的這一部分也感受到被羞辱了。每個成員對核能的立場雖算不上鮮明,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盡量都在旅途中,用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感覺或是知識,我們沒有一時半刻停止挑戰自己面對車諾比的認識,就算到成書的此刻,我依然無法說我們對於車諾比或核能有個「統一的團隊共識」,如果有的話,那也是我們認為「光是要看到真相本來就很困難,就算我們有七個人,從七個不同的立場去看這件事,仍舊只能看到車諾比的其中一個切面,聽起來好像更接近真相,但其實還只是剪影,只是真相的輪廓,但只有我們不斷去討論、探索,那個輪廓才會更接近真相的樣子。」這是我在成員身上看到最珍貴最希望傳達的訊息,但到這裡不知道收訊哪裡斷了線啊!

最後,看完書參加完分享會的小小店長,是否可以回答「這一群進入車諾比帶回一手資料的台灣青年,帶回來的究竟是什麼?」了呢?

如有冒犯還請原諒。






回應小小書房回應的回應:不知道為何無法在小小書房留言的回應

文/蕭煒馨

先感謝小小書房的辛苦辦活動和認真寫書評,大概是出書以來讀到最完整的書評。我們相信有對資料來源有興趣或想多讀一點資料的人,會主動詢問我們或甚至表示質疑。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讀這麼生硬的學術論文,基於成本、排版和易讀性的考量,出版社最終選擇不放出處,而是留給讀者選擇,要不要主動詢問我們,我想這也是粉絲頁的好處之一。書中的矛盾是我們想要的效果(或至少是我想要的)我想編輯是尊重作者,文責自然是作者群自負。但是矛盾本身在討論核能問題也沒有少過,如同昨天洪副秘書長所說,台灣反核民意高漲,但同時也存在著支持發展主義的眾多人民。矛盾不僅是烏克蘭和車諾比的現況(發生核災後仍然使用核能發電),也是台灣現況(上例),書裡的矛盾也只是反應我們一直以來的經歷而已。

我們從來不介意有人不認同,我們自己對成員的意見也都分歧,但是這從來都不阻擋我們想知道彼此的想法和意見。

謝謝你的提問、質疑和不認同,我也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我的想法,也感謝你沒有因為意見的歧異而封鎖我們。






還有最後幾百哩路要走的社會科學

文/蕭煒馨

寫一本書,規格比照研究論文處理,資料來源數字沒有什麼「追求」精準,而是寫錯直接被噹到爆炸,是多嚴格的自我質疑才寫出你眼中被簡化成數字的描述?記得在第二校的時候,我還因為自己負責的章節被質疑引用的論文數字圖表讀錯寫錯,背脊整個僵硬,內心飆出各種語言版本的髒話(在圖書館不能罵),還好後來發現是誤會。在沒看到這些內容之前,被建議「怎麼不在車諾比待久一點?這樣觀光式的跟團到底可以看到什麼現象背後的意義?」

我真的覺得,如果你所謂的價值只讓你批判和質疑表面看到的現象,而沒有多讓你學得一些反思自己提問的能力,沒有讓你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沒辦法讓你帶著學到的東西去觀察新東西,沒辦法讓你反思到自己的不足,而主動追求些什麼,只是讓你不斷要求別人要符合你的需求。沒達到你的門檻,什麼都沒意義,沒看到沒問出現象背後的意義就太可惜。那麼請問你期待的問題是什麼,答案又是什麼呢?我們光問回歸者「為什麼要吃容易吸收輻射核種的蕈類?」就覺得自己晉惠帝到不行,請問怎麼樣才叫「認真嚴肅的看待核災」?

如果你學到的蹲點田野就是用時間長久來評斷別人的觀察有沒有意義,那台灣的社會科學還有非常大段路要走,而且很大一段。







給文長直接end的讀者,部落格不負責任小編總結一下要點:

一、感謝小小書房提供我們話語權。
二、對於要求我們得去蹲點半年進行田野調查才有辦法說出真相的人,我們認為按此說法所有採取短時間訪談法的論文應全數銷毀,但我們也認真地說:您願意出錢我們會考慮。
三、本書沒有參考資料,抱歉,沒有附上真的是我們和出版社基於現實經濟的考量,我個人也覺得應該要附上(阿不小心參雜惹自己的關點)。如果有機會再版我們會爭取補上,未來也可以考慮公開參考資料。(迷之聲說:《那年春天,在車諾比》好像也沒有參考資料耶?)
四、我們的本意就是要呈現矛盾的立場無誤。

祝大家身體健康!:)